首页 > 盐津新闻 > 正文

乡村振兴的落雁乡样本
2017-11-29 06:23:18   来源: 县委宣传部、落雁乡党委   作者: 第二采访组整理

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的落雁乡样本

        落雁乡是特困乡镇,2015年有贫困群众1582户6711人,贫困发生率为26.5%。通过精准识别后,现有贫困人口1334户6027人,贫困发生率为22.4%。

        去年以来,按照市委“133”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和县委“打牢一个基础,用好四把钥匙”路径方法,该乡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消除绝对贫困、推动城镇化、舒缓生态压力、预留发展空间的重大机会,围绕贫困群众“怎么搬”、产业发展“怎么办”两大问题,坚定不移转观念挪穷窝,坚持不懈育产业增后劲。

        围绕贫困群众“怎么搬”转观念挪穷窝——

        按照县委提出的“三进一建”(进县城、进集镇、进现有村庄、建新村)工作思路和“1668”工作法,该乡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挪穷窝,将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一盘棋谋划,以产业发展支撑带动易地搬迁安置,调整最初申报的6个安置点建设计划,合并优化为小岩、龙门和桦稿坪3个安置点。

        结合乡村旅游建设小岩安置点。以三龙滩水库建设和打造4A级湿地公园景区为契机,以“龙塘方舟•竹语人家”为主题,建设“背山面溪、竹林掩映”的田园风情美丽村寨。搬迁安置农户132户491人,其中贫困户92户342人。

        结合传统民俗文化建设龙门安置点。龙门素有“童谣故里”之称,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该乡以“有山有水有乡愁,求善求真求秀美”的理念,建设龙门安置点。搬迁安置农户118户476人,其中贫困户82户341人。

        结合做大集镇建设桦稿坪安置点。桦稿坪安置点位于落雁集镇腹心地带,是落雁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采取“上高楼”方式安置农户416户1781人,其中贫困户370户1472人。在该安置点的建设过程中,该乡打破传统的“独门独户独楼”模式,组织群众到贵州学习“上高楼”经验,通过学习,群众转变了守旧思想,加上安置点的规划和建设让群众看到了希望,想搬入安置点的群众越来越多。通过“上高楼”模式,建设用地由原来的75亩降低到30亩,有效节约土地45亩,为集镇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目前,全乡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农户666户2748人,城镇安置率达到62%。在安置点建设中,该乡总结推广了“1668”工作法,获得了群众认同。“1668”工作法即建立1个工作机制:村村成立理事会,集中安置点组建联建委员会,建成后联建委员会转为社区管理委员会;实行6个群众说了算:搬去哪里、施工单位、户型选择、质量好坏、资金管理、产业发展,群众说了算;坚持6个不准:无理事会、无地灾评估报告、无规划设计、无土地增减挂钩方案不准建、不聘请监理不准开工,干部不准插手工程建设;完善8个功能配套:每个点配套文化广场、综合服务阵地、公共厕所、老年活动中心、便民超市、农村淘宝店、电子金融网点、集中养殖小区。

        农户搬迁入住后怎么办,该乡学习借鉴贵州“五个三”工作经验,探索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

        盘活“三块地”(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对搬迁户“三块地”进行确权,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对土地统一流转、自愿入股、规模经营,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让土地继续成为搬迁户的收入来源和可持续的生活保障。小岩安置点搬迁群众现有林地896.1亩,其中有意愿流转到村集体公司的有396.3亩;有土地512.75亩,其中有意愿退耕还林的有217.83亩;宅基地全部纳入土地增减挂钩并签订完善了退垦复绿责任书。

        统筹“三就”(就业、就学和就医),该乡对搬迁对象实行各类业务技能培训,实现转移输出一批;组建“物业、绿化、劳务、保洁”等四支队伍,实现就地就业安置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发挥村级集体公司作用,走“公司+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确保每户就业1人以上,实现就近就医和子女入学。针对集镇安置,配套建设了小学一所。  

        衔接“三类保障”(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搬迁群众既可继续在原迁出地入保,也可通过灵活方式在安置地入保,确保应保尽保、同等待遇、平稳衔接。

        建设“三个场所”(经营性服务公司、小型农场和公共服务站),把安置点政府性资产交给村级集体公司经营,收益用于补贴安置点水电费和物管支出;开办小型农场,建设“乡愁馆”,让搬迁群众记住乡愁;配置老年活动中心和儿童托管中心,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探索“三种机制”(集体经营、社区服务、群众动员),通过组建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统筹提高安置点资源资产效益;将安置点联建委员会改组成社区管委会,充分发挥理事会、联建委员会、管委会的作用,实现共商共治;组织动员搬迁群众投工投劳建设新家园,帮助搬迁群众解决具体困难。

        围绕产业发展“怎么办”,坚持不懈育产业增后劲。按照县委实施“一改三化五统一”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的要求,该乡坚持“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围绕“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就业、人人有股份”的三有目标,抓好五个结合,做好五个产业。

        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打造万亩农业主题公园。立足落雁乡林地多耕地少的现状,按照“1234”的工作思路,打造“万亩农园,林秀稻香”农业主题公园。一个主题,即探索山水林田路混林农业综合治理发展模式;二个品牌,即有机生态状元米、农耕体验乡村旅游品牌;三个示范,即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工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工程和陡坡地治理示范工程;四个产业,即有机生态米、生态稻田鱼、花卉苗木、乡村旅游业。以调整农业传统种植结构为抓手,实现零散土地集约化经营,探索山区混林农业发展。

        结合综合循环养殖,做好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产业。该乡立足生态稻田优势,着力做好“稻田+”文章。让稻田“变”鱼塘。按照稻、鱼共生的立体循环发展模式,今年,全乡发放鱼苗12000斤,打造1000亩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带动农户203户962人,其中贫困户124户504人。预计实现亩产值4800元。让稻田“变”景区。秉承“农文旅兼容”的发展理念,围绕“一个主题的实现、两个品牌的落地以及三个示范的打造”,让稻田成为风景,把农林资源转变为观光资源,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结合生态文明乡建设,做好花卉苗木产业。围绕“生态文明立乡”目标,充分利用13000亩陡坡地治理项目,采取“公司+农户入股分成”的合作模式,即公司出苗木、资金、技术,群众出土地、劳力,产生效益后按照“四六分成”的合作方式,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形成全乡万亩紫薇基地,打造“一乡一业”。

        结合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下乌鸡养殖产业。按照“1550”+“N”的发展思路,由村集体公司牵头,对全乡乌骨鸡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化整合、市场化运营。“1550”+“N”,即围绕1个标准孵化园区,打造5个乌鸡生态养殖基地,辐射全乡至少50个村民小组,带动“N”户群众分散养殖。目前,孵化基地、成品鸡养殖基地、种鸡选育基地以及5个林下生态养殖基地均已建成使用。预计今年全乡将孵化鸡苗60万羽、出栏成品鸡16万只,产值达到2200万元。

        结合“四个一”工程建设,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按照“四个一”(一条路、一湾水、一座城、一粒米)工程建设布局,抢抓三龙滩水库建设机遇,推动生态绿廊、特色农林产业、农耕小镇、乡村旅游共同发展,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以乡域整体发展巩固脱贫成果。

 


盐津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0-3035902 传真:0870-3035905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
云南网警备案信息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