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时熙:威武不屈为救国
2017-07-17 14:24:30   来源: 盐津县委党校   作者: 刘作芳

盐津县民国人物系列之四

  
  戴时熙:威武不屈为救国
  
  

戴时熙(翻拍于《云南留日同乡录》)


 
  戴时熙(云南留日同乡录)

  
  戴时熙(1895——1994),字济民,盐津县艾田仁和村人。父亲名叫戴天隆,戴时熙在弟兄姊妹中排行第四,1895年腊月初五生育仁和村太平庄,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五岁时在家乡太平庄夫子庙发蒙读私塾。不料在11岁时父亲去世,又一年母亲也去世了,民国元年(1912年),年满16岁的戴时熙在年关将至的腊月24日,不顾过年佳节来临,怀揣三块银元携带两件布衫顶风冒雪,从盐津来到昭通,不行21天到省城昆明,几经周折进入禄水河中学求学。1914年1月7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部令第四号《经理留学日本学生事务暂行规程》,同时出台了《管理留学日本自费生暂行规程》。戴时熙抓住机会,于1914年东渡日本继续自己的中学学业,毕业之后考入了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专业(为有史记载的民国时期盐津县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第二人),毕业后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戴时熙在日本求学一共达12年之久,在东瀛求学期间,戴时熙始终不忘祖国危难和祖国建设,并对积极培养家乡和族中子弟非常关心,他曾经在1916年春回国了解国情,并在返回之时携带自己的侄儿子戴鸿猷一同去日本求学,途经四川宜宾县乘小轮船沿江而下,船在泸州境内母猪沱遭到土匪枪击,乘客死伤过半,两叔侄幸未受伤,后得到善心之人救济得以免受饥寒,经过九死一生的磨难,更加坚定了叔侄俩的爱国爱民之志,更加坚定了他们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信心和勇气。
  1925年,戴时熙回到祖国,即被聘为教育部参事和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次年,戴时熙南下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赴广州参加立宪会议,任宪法编纂委员,被聘请担任《劳动法》起草委员会(工农厅内设机构)委员,参与人事劳动法的起草编纂,起草编纂了《工厂法》等法规。
  1929年,奉命调到浙江省政府,负责全省的地籍整理工作。自明清以后,因战乱而使田赋地籍图册丧失,以致于税收短缺,国库空虚。北伐成功之后,浙江省力图振兴全省经济,决定从充实国库资金入手,于是着手清地籍充实政府财源。戴时熙是经济学出身的学士,被重点选用。由于地籍年久失修,戴时熙接任之后,任重事繁,他竭尽全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使浙江省成为全国各地地籍清理的典范模本,他也因此获得政府的嘉奖。
  1930年,戴时熙升任武康县县长兼莫干山管理局局长,并藉以调养多年来疲劳过度致病的身体。之后又调任吴兴、慈溪等县县长,前后达近10年之久。他在任期间,为政清廉,政绩显著,百姓颂扬,民望极好,多次获政府奖励,获颁建设有功勋章。戴时熙为官从政至始至终都遵循孙中山先生的“做大事,不求做大官”的名言、主张,认为“县政之据别,就是做利国利民之大事,因县政为一省之基础,基础健全,故省政也就健全,各省健全,则国家必将富强。”所以,他在县里任职的长时间里,曾有多次升迁机会,都被他一一辞拒,高官厚禄,从来就不是他的追求。
  全面抗战爆发,大片国土沦丧,戴时熙痛心疾首,于是毅然在1938年奔赴上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之中,在敌占区的大上海肩负起抗敌救国重任,被日本宪兵抓捕后施以重刑,刑讯逼供,希望从他口中获得重大信息,但戴时熙临危不惧,挺起“堂堂大国何屈于异邦,整整衣冠不耻于敌寇”的凛然气节,敌人没有从他口中获得有用的只言片语,确保了民族气节,最终敌人慑于他威武不屈的精神,无条件释放了他。因此,他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日救国勋章。抗战胜利后,在1945年到1948年间,戴时熙留在上海市政府任参事(时间为1945年11月到1946年10月,参事室是市政府直属处室,直接对市长负责)兼上海行政院遣送日侨办事处秘书长,期间,办事公正,绝不因自己受过日本宪兵严刑拷打而抱私怨,从而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间的友谊。
  1948年,戴时熙携妻侯梦华去到台湾生活,自此弃政从商,任台湾第一商业银行高级顾问和淡江大学教授,利用有生之年培养有用人才藉以安度晚年。1980年,85岁的戴时熙告老退休。1994年11月,戴时熙在台北去世,享年99岁。
  戴时熙著作有译著《生民节制论》(民国版,桑格尔夫人著),所撰写的《工资论》等科研文章刊发在1923年12月《学艺》杂志上。
  


盐津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0-3035902 传真:0870-3035905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
云南网警备案信息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