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津水富乡村旅游发展看我市乡村旅游扶贫
2017-04-17 14:45:16   来源: 昭通日报   作者: 王志强

  据测算,2015年,全国实现旅游收入过万亿元,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受益;云南全省乡村旅游收入971.41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的新时尚,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

  在昭通,盐津、水富县勇于探索,2015年,盐津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亿元,同比增长58.11%,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6年,水富县乡村旅游实现综合收入5817.14万元,同比增长176.29%,又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盐津在成功打造豆沙旅游的基础上,打造了“水乡中和”,连续几年在中和镇推行乡村旅游活动和村宴“九大碗”,接着又先后在兴隆乡、普洱镇、庙坝镇、牛寨乡举办茶花节、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油菜花节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节。从盐津、水富乡村旅游探索来看,发展模式为:一是以节促游,比如盐津庙坝油菜花节设有:“微世界大舞台”摄影赛、徒步比赛、民族歌舞表演、白酒品鉴会、舞龙表演、趣味活动、主题文艺汇演、篝火晚会、斗鸟表演、农特产品展销等丰富内容;水富举办“五·五”花山节、太平桃花节、湖滨狂欢节等,带火当地的旅游景区(点)和农家乐。二是“体育+旅游”。如盐津普洱举办的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有力宣传了盐津。三是“旅游+农业”。如水富依托桃花、蓝莓、葡萄、猕猴桃、茵红李等生态农业资源,发展赏花采李、摘桃品果、酿酒等农业体验活动,促进农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四是“旅游+新居”。水富结合“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和“易地扶贫搬迁”,把农村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带动农业转型升级,让农民种“风景”、卖“特色商品”、住“特色民居”、售“农家饭菜”,农业逐步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五是“旅游+移民后扶”。水富县通过整合特色资源,打造“湖边有景,镇里有花,山上有果”的精品旅游集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街区,形成移民后扶和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六是“旅游+产业”。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业”产业发展思路,扶持特色农业经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脱贫帮困,不断引导贫困人口自我“造血”;将电子商务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起来,引导当地群众创业就业。

  盐津、水富乡村旅游发展,为我市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许多发展模式,同时也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是党委政府重视是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基础。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对乡村旅游扶贫的认识,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联系起来,让乡村旅游在扶贫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同时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应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市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4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乡镇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引导群众主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加深对自己所处环境及其资源的认识,增强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的意识。

  二是要科学统筹、规划,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注重创新。从我市目前的乡村旅游来看,给人一种感受,不是采摘果品,就是观花,主题相似度非常高。一味模仿,旅游产品雷同,就没有竞争力。因此,要从全市范围内来统筹,因地制宜,聚焦优势,突出特色,把乡村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来规划。规划编制中,应注重加强对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的保护,引导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业态,防止跟风式、掠夺式开发;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在理顺乡村旅游扶贫与全市和周边区县旅游产业竞争、合作、互补关系的基础上,以《昭通市旅游产业发展五年振兴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为依据,结合乡村交通基础设施、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实际,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发展规划等有效衔接,突出旅游扶贫特色和针对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高起点、高规格、科学制定《昭通市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实施方案》。

  三是突出主题,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品牌。一要重点突出“乡村生态休闲”主题。按照不同区位优势和客源市场,整合利用水利、农业、林业、交通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优势资源,开发避暑、健身、漂流、农事体验等旅游产品。优先在4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中选择距风景区、历史文化名镇、交通沿线或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地方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我市在2016年已经启动试点工作,但还需抓紧抓实。二要突出“红色教育”主题。以威信、彝良、镇雄革命老区为主,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三要突出“民俗风情、文化昭通”主题。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时,要突出苗族、彝族、伊斯兰风情,充分利用昭通文学现象,文物古迹等元素。四要突出“全域旅游”主题。打造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体育竞技、红色教育、科学探险、医疗养老、乡村旅游等旅游产品,突出抓好旅游交通沿线、旅游城镇、旅游特色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将旅游交通线变成服务功能完善的景观线,推动“景点变成景区、景区连成线路、线路组成片区”,使昭通成为宜游、宜居的全域旅游景区。五要突出“环境资源保护”主题。做到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项目建设有机结合,有选择地保留、有重点地保护、有计划地修缮古村寨、古民居和文物古迹,所有乡村旅游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六要积极开拓乡村旅游扶贫市场。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重点景区建立宣传窗口,采取以节促游、以赛促游等方式,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目的;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管理系统建设,积极开展网络营销,网络预定等旅游在线服务,进行智慧乡村旅游的探索,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信息化水平。

  四是整合资源,夯实乡村旅游扶贫基础。一要提供资金保障。按照渠道顺畅、方向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切实把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和所有扶贫资金捆绑使用,设置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重点向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镇倾斜,打好各种建设“组合拳”;二要拓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融资渠道。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指导成立乡村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动员贫困户积极加入,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等资源加入合作社,探索资产收益脱贫。

  五是坚持规范化管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必须严格管理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遵循服务流程,加强服务、安全意识、执行卫生标准。强化教育培训,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制定优惠政策吸纳旅游专业毕业生到乡村旅游市场就业显技,造就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较好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管理模式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既是从业的主体,又是利益的主体,让农民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自律的主动性。

  六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精准扶贫、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其他景点的建设,尤其加快我市4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公共服务体系,在保持原貌风格的基础上,改善村容村貌。借助已有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盐津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0-3035902 传真:0870-3035905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
云南网警备案信息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