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言献策 > 正文

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2017-11-24 01:27:23   来源: 盐津县工业信息商务科技局   作者: 刘 炼

  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中央、国务院就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重要文件。

  一、我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盐津县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丰富的农业资源,优良的气候环境,森林覆盖率达55%,需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近年来,通过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得了喜人的成绩,2015年我县已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6年被国家确定为生态功能定位县,2016年被云南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我县已编制完成《盐津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4—2020年)》;成功创建57个“市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但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多,农村范围大,经济相对落后,加上农民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环境有待改善,离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二、当前我县农村生态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环境问题突出。一是环保意识不强。由于农民思想较为保守、文化程度不高,加上生态建设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明显,导致部分农民和村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忧患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依然欠缺。村民对生态建设普遍存在意识淡薄,基层干部的思想意识不到位,缺乏闯劲和冲劲,环境建设的创新意识差。二是消费习惯不好。日常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合理、错误的消费观念,比如说使用难以降解的一次性方便饭盒、污染严重的摩托车、廉价的含磷洗衣粉等等,同时,竹篮、木桶等传统器具使用越来越少,塑料袋、塑料薄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物品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非常严重。

  (二)农业产业发展无序,环境污染严重。一是传统农业。在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上升和收入增长的目标驱动下,农村的化肥农药施用量仍居高不下。长期、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二是种养殖业。农村种养殖业能带动农民增收和走向现代化农业,国家、省、市、县对发展种养殖业有着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因此种养殖业在农村得到了迅猛发展,但由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费用大,大部分业主环保意识薄弱、片面追求规模和经济效益,只是建设一些面积小的沼气池、化粪池等处理设施,污水经简单处理后就直接排出。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废弃物大量增加,且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三是乡村旅游。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特别是自驾游、乡村游、休闲游的快速发展,农家乐也在蓬勃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表现在农家乐餐饮废水、生活污水以及餐饮油烟一般只经过简单处理甚至直排;大量的住宿、餐厨垃圾未经分类就倒入垃圾桶中;农家乐将露天烧烤和篝火晚会作为特色项目吸引自驾游客人,产生大量的车辆尾气和烧烤油烟等等。

  (三)农村环境投入不足,环保设施匮乏。一是人力不足。目前乡镇一级普遍都没有设立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机构,通常是由一名乡镇副职分管、设一名兼职的环保工作人员,就村一级而言,村民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且基层组织稳定性差,村干部难以安心办事,导致乡镇及村组不能主动地开展环保工作。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不足。资金保障能力不足,自身资金投入能力有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和生态建设资金压力大;技术保障能力不足,生态技术引进、推广及相应的人才储备、引进机制欠缺;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亟待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两污”设施建设薄弱,除盐井、豆沙、落雁外,其他7个乡镇的“两污”项目建设仍未启动,城乡垃圾收集转运清理系统不完善。农村卫生厕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镇饮水安全保障率等距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指标差距较大。

  三、对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一)加强宣传,营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一是完善绿色创建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用文化的理念精心设计载体,融入生活、融入日常。深入开展如绿色村庄、生态示范乡(镇)、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生产、生活、消费意识的转变,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二是强化法制保障机制。大力宣传、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三是形成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开展公益宣传,吸引更多的慈善人士和有识之士资助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

  (二)转变方式,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因地因村制宜,发展生态经济。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注重对乡村山水资源、民俗资源、红色资源等的挖掘、融合和提炼,充分考虑当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找准契合点,在生态经济内容的选择上,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呈现出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同步提升、互动发展的新常态。二是思考产业转型,发展绿色经济。转变发展方式,逐渐走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淘汰污染企业,对落地项目坚持“精挑细选”,在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综合效益的选择上把住关口,形成清洁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把工业企业集中到产业园区,实现环境的持续优化。三是推广环保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粪污、秸杆等的无害化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实现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过程,达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如: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有机结合,形成循环生态种养殖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化肥使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促进养殖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

  (三)规划先行,建设生态村庄

  一是始终坚持生态发展战略。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主线,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地建设生态村庄。坚持规划先行,把生活功能区、公共休闲区、畜牧饲养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二是持之以恒打造生态环境。巩固和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推动村庄环境整治由点线整治向集中连片整治延伸。加大对乡村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环保设施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三是巩固强化组织保障机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形成县、乡、村完善的生态建设组织体系。要特别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设立乡镇环保工作机构,选好配强农村班子,帮助农村干部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引导村民积极投身环境保护,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促进文明乡风形成,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盐津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0-3035902 传真:0870-3035905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
云南网警备案信息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