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忘根与本 一生交给党安排
2014-04-21 12:30:51   来源: 中和中心校   作者: 朱德良

——黄德府从政记
  

  近十年来,为什么中国乡村村委会干部更换频繁,在村委会上班的人几乎成了老百姓眼中的痞子、瘪三呢?原因有二,一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惠民政策越来越优越,惠民资金一拨又一拨地到达乡村的时候,许多村干部见钱心变,对老百姓采取喝、哄、吓、诈手段,将惠民资金大把大把地装入腰包。二是在执行政策上村干部没能发挥带头作用,他们搞特殊化,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正如计划生育政策,村干部的超生现象累见不鲜,老百姓,也就是所谓的软人一旦超生则被牵猪下瓦,弄得鸡飞狗跳。-
  因而,在许多党员干部道德沦丧,人浮于事,千方百计捞取政治资本以谋取个人私利的环境下,一般意义上的村支书的确没有什么值得泼墨画像之处。然而,黄德府是另类,他的所作所为恰恰与人们想象的相反。他是那些中饱私囊,损人利己者眼中的傻子,老百姓心中的神圣。
  那么,黄德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过去和现在做过什么样的工作呢?
  一、艰苦朴素戒骄躁,脚踏实地步步高。
  黄德府,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39年8月,现年75岁。17岁时,正是人生求学的花季年龄,为了生计,黄德府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工作。1981年3月实现梦想,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2001年12月,退休在家养老。2006年6月至今任艾田社区总支书记兼主任,家住昭通市盐津县中和镇艾田社区。
  参加工作以来,前后在岗53年,分别受过表彰25次,其表彰档次从县级优秀党员,到国家级优秀党务工作者。
  由于其人其事表现突出,堪称党员干部表率,盐津县委于2011年6月作出了在全县广泛开展“远学杨善洲·近学黄德府活动”的决定。
  黄德府在几十年从业生涯中,随着工作成绩和业务水平提高,职务不断上升,以局长职务退休后则以一村官之职点燃从业生涯的第二次生命。
  据老黄本人介绍,他接受表彰是职位上升到原艾田区(乡级单位)党委书记以后,这些荣誉全由上层领导作决定,往往是宣布时才知道。在职位上升到党委书记以前获奖机会也很多,但每次都极力推给了同事,害怕自己受表彰后产生自满情绪,尽力做到使自己保持一颗努力、再努力,学习、再学习的进取之心,不给自己留下可以骄傲自满的丝毫理由。
  黄德府青年时代,正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很多家庭缺吃少穿,他家也不例外。由于家穷,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迫于生计,十一、二岁就跟着父亲拉人力车,做苦工,从小练就了一幅吃苦耐劳的身板。老黄17岁参加工作,在盐津县福利公司上班以及后来一生的从业生涯中,一直是单位里最能吃苦,最有拼搏精神的好职工、好领导。用老黄自己的话说,就是做人应该知冷暖,懂珍惜,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决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日子要过着今天,想着明天,为明天做好打算。那种得过且过,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懒汉诺夫思想一旦在队伍中蔓延,整个行业就会失去克难攻坚的精神。
  1993年,年满54岁的黄德府同志任盐井镇党委书记,因镇长得力且配合默契,工作相对以往较为轻松。但县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盐津经济,决定调任实战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黄德府同志任县企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为顾全大局,发展盐津经济,老黄二话没说,风风火火地上任,把县企业局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达到了县委政府的预期目标。一直干到2001年12月,当时已62岁,身体状况极差,不得不申请退休养病。
  在几十年从业生涯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许多党员干部以职权之便,大开方便之门,行贿受贿,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而黄德府同志却始终如一,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没有豪华的楼房,更没有靓丽的小车。这德行,这品质与那些骄奢淫逸,投机钻营者相比实属难能可贵。
  二、退而不休公务勤,群众利益摆中间。
  人们都说盐津有个叫黄德府的老支书是活着的焦裕禄,昨日的杨善洲。是的,今年75岁的老黄虽已满头白发,但精神饱满,浑身上下充满为群众谋利益的激情。
  二十多年前,也就是老黄在原艾田区任党委书记时,乡间就流传着:为人须学黄德府,和蔼可亲能吃苦。田间地头常出没,精忠报国孝父母。
  2005年,为统筹兼顾,利于管理,带动全局,盐津县人民政府决定向上级申报设立中和镇并撤并艾田乡,以便充分发挥中和的交通枢纽作用。而欲撤并的艾田乡是一个解放初就设立的老乡镇,艾田街子居民极力反对艾田乡撤并,一部分人纠集群众准备进京上访以解除撤并决定。退休在家养老的黄德府同志得知消息后,立即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向群众将撤并后的好处摆明,并承诺凭着他在县上工作过那么多年与领导们的交往,一定能争取上级领导在政策上优惠撤并后的艾田村,把艾田街子建设得更好,建设得与中和集镇一样美好。就这样,在老黄十多个日夜苦口婆心的疏导下,一场即将发生的无理取闹的上访风波消失在了萌芽状态。
  2006年,中和撤乡设镇后,政府为了尽快调动原艾田乡治所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筹划成立艾田社区。在选定社区班子成员,尤其是总支书记时,县委陈书记想到了干劲冲天,组织能力特强的退休干部黄德府。
  黄德府同志退休前,无论在盐井镇任党委书记、还是在县企业局任党委书记兼局长,凭着他一腔为党为民干实事的热血和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的热情,赢得了上上下下一派好口碑。时任盐津县委书记的陈联远同志对老黄的任职情况了如指掌,也知晓在中和撤乡设镇这件事情上,老黄在老家艾田街子做了不少工作,在群众中德高望重。于是便别出心裁,想到了聘请老黄任新成立的艾田社区总支书记的奇招,并带着当时的组织部长申琼亲自来到老黄家中,向老黄表明了请他出任社区总支书记的想法,鉴于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亲自上门恳求,老黄感动之余,不顾老伴、儿女的极力反对,满口答应了出任社区总支书记。就这样,已退休五年,身体基本康复的黄德府同志意气风发地踏上了他从政生涯的第二个春天。
  宋代文学家朱熹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文也,必将苦其筋骨,劳其体肤。黄德府上任艾田社区总支书记兼主任后,一切都在计划中按部就班地运作。然而,就在他大刀阔斧地开展社区工作的关键时刻,一场不能以人力抵挡的地震来临,社区及周边居民房屋及生产生活设施不同程度受损。
  这场地震就是与2007年“7`·22”、“8·25”、“8·29”豆沙关大地震同时发生的三次破坏性地震。艾田社区59户人家房屋严重受损。地震发生后,他立即召集4个党支部共72名党员研究抢救办法,组成了4个巡视组,夜以继日,挨家挨户了解、查看辖区803户灾民房屋受损程度和生产生活情况,立即组织群众为房屋倒塌的灾民捐款捐物,安排吃住,天天奔走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在上级的深切关怀和社区以老黄为首的全体党员干部不遗余力的奋战下,59家受灾户半年内全部住上新房,生产生活条件通通优于震前。
  三、开启社区建设新按钮,重温群众路线旧文章。
  抗震救灾工作结束后,老黄用一个月时间挨家挨户遍访社区803户人家,了解他们最急迫的需求,最期待的目标,请每户人家至少给社区委员会提一条建议。最后综合起来,归结到了四通,即电通、水通、路通,致富通。
  在社区办公会上,老黄说:水、电已经不是问题,街子早已解决,只有周边山上为数不多的100多户人家没有解决,我们联系电力公司和水利部门立项解决。惟有这社社通公路问题和致富通科技问题最难解决。公路建设不仅仅是资金,还有耕地和部分宅基占用问题。致富通是科学技术问题,需要我们想方设法请外地专家来把脉,才能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我们首先把道路交通问题解决了再说。
  修建艾田街子至灯杆山村组公路,要占用居民谢良初等的土地。他连续7天到农户家里拉家常、谈好处,反复做思想工作。将正患重感冒的谢母和突发心脏病的谢妻急时送到医院救治,并垫付医药费,深深感动了谢家以及周围的群众,顺利达成了协议。
  修建街子至凉风坳的村组公路要占用供销社弃旧的宅基地,牵涉到股份赔偿,经黄德府多次找供销社领导及股东们协商并表示他私人愿意出钱赔偿,最终感动了领导和股东们,大家愿意无偿支持修建公路。
  在外地请来挖机开挖公路时,工价以小时计付,为了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作用和指挥挖机开挖工作,老黄整整一个冬天终日守候在山上。气温太低,就在宽阔的水鞋里包上毛巾,在脚底垫上锯末面保温。感冒了,就把感冒药带在身上。通过一个冬天的磨练,所患的肩周炎和轻微风湿骨痛病却奇迹般不治而愈。
  黄德府说:“十五年前,我退休时已儿女成才,吃穿不愁,颐养天年,理所应当。但我不打牌,不好酒,也无文学爱好。领导们邀我发挥点余热,为群众再办点实事,彻底改变一下艾田社区的面貌,我闲着也是闲着,也没有跟随儿女们进城的兴趣,于是就答应了。没想到,这一路走来,还把我身体给磨好了。”
  老黄还说:“关心群众生活,心里装着群众,是一种习惯。作为党的干部,我们来自老百姓,又是共产党员,我们的命运同党和人民休戚相关,我们不尊重老百姓,就是忘了根本。为老百姓服务,与群众心心相印是我们的天职,作为干了几十年群众工作的我,无论在台上与否,这一天职都会与我的生命共存。”
  是的,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种习惯,党员干部应该向老黄那样养成这种习惯。
  公路搞好了,社区街道硬化了,群众喝水、用电方便了,房子建好了,街道宽带网络、闭路电视弄好了,接下来又该干什么,老黄自有安排,他永远也不会闲着。
  四、地尽其用调结构,人尽其才奔小康。
  近年来,随着国家建设步伐日益加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潮水般涌向城市打工,种地人口越来越少,老黄思索着如何从真正意义上使群众富起来?
  黄德府说:“如今,一个壮劳力在外务工,一般平均每年能挣三四万元回来,收入高于国家干部的工资。绝大部分农民不愿意种地,这是可以理解的不争的事实。我们的任务是引导群众致富,无论外出打工,还是种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致富。因而,我们一方面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在外面踏踏实实地干,多找点钱回来建设家园。同时也组织在家种地者让土地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艾田社区成立了以老黄为组长的“农民外出务工指导委员会”,由社区文书任副组长,成员是各支部支书、各村组组长。任务是充当第三方媒介,通过辖区内人员间的交互联络,达到人人外出有活干,有好活干,以提高整体收入。
  老黄说;“打工有技巧,不能做三脚猫。”艾田社区凉风坳有个农民叫李四娃,一年在外头跑了十多处,干一天工可拿几百元,结果过年回家只剩下几千块,原因是坐车、吃喝缴费太大。老黄知道后,来到家中与李四娃摆了半天龙门阵,给他提出了好建议,第二年,李四娃没有到处乱跑,跟定一个老板干到过年,挣回了六万元,他爹过年时给老黄拜年放了鞭炮。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
  另一方面,艾田社区成立了以老黄为组长,以治安员、林管员为副组长,各支部支书、各村组组长为成员的“艾田社区产业委员会”。任务是负责指导群众种地,种好地,让付出的辛劳更多地得到回报。
  灯杆山王二叔,玉米种得好,肥料足足的,苗子绿得发亮。然而,到冒天花时一阵大风把玉米全挂倒,结果歉收。王二叔哭着找老黄给想个办法,老黄叫他第二年改种黑芝麻,结果收获超过了玉米三、四倍价值。
  通过这两个组织的分工合作,共同调停,艾田社区的803户人家,每家每户也开展了家庭分工,外出者年初有计划,年末回家有交待,过年回家没有完成计划任务者,须向该村组组长报告原因,总结经验,做出来年新安排。在家种地、带孩子者,年初有计划,包括孩子上学的管护、土地如何耕种、预计收入多少等,年末未达标者也须向该村组组长禀明原因,作出来年安排打算。老黄是硬性子,规定的制度不执行不行,说出的话不做不行。桩桩印子小王三的孩子在放学路上损坏了邻居的庄稼,老黄找到组长质问:王老大,年初你帮群众家庭分工了吗?这小王三他妈是怎么带孙子的?走,咱俩到小王三家看看。通过老黄对祖孙二人的开导,这孩子从此十分乖巧,并拥有一颗爱心,深受乡邻夸奖。
  至于农户种植什么,养殖什么,社区不做硬性规定,须由村组组长带领群众根据土质、阳光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社区负责提供相关帮助和指导。
  通过上述方法和制度,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路子。近年来,经济收入连年翻番,普通家庭也达到人均收入上万元。正如我们在艾田小学听到一个送孙子到校的老妈妈所说:老师,你们辛苦呀,你们培养孩子一天不到一百元,我儿子在外面打工一天三四百块。钱我们是不缺了,缺的是儿女没在身边,带孙子太难呐!
  试问,中国农村那么广,村官那么多,有谁管得这么细?
  五、建成小康非空话,一马当先立新功。
  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座谈会上,黄德府只说了一句话:“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空话,我们必须带领群众再建奇功,踏上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搞活经济的新长征。”老黄说了,也做了。
  艾田小学背后是高耸入云的灯杆山,山上有千亩连片的李子园,这就是黄德府浓墨重彩调整产业结构的一大杰作。 
  中和镇政府为了让全镇党员干部向黄德府学习,在园中建了一条从山脚直通山顶的小道,起名“德府路”。
  “德府路”位于中和镇艾田社区,全程呈梯级人行道路面,自艾田小学至山顶观景亭,全长2000多米。踏上“德府路”可尽情饱览李园盛景,其间也有油菜花。道路两旁山高坡陡,远景苍翠,近物葱浓,一路芳香扑鼻。途中标牌高度概括黄德府其人其事,俨然长篇报告文学之提纲挈领。上山巅,入景亭,举目远眺,众山连绵,横亘千里,诗意绵绵。
  这千亩连片的李子园,其中也有德府示范林,德府示范林9.5亩,共500棵李树,是黄德府出钱租用农民的土地而栽种。在李子未投产时,老黄每年按粮食产量给农户一定补偿,投产后由农户享受,而老黄退出。这模式纯粹是老黄无偿地为这家困难户种李子,还给他粮食。
  据老黄介绍,为了种好这片李子,他花了几千元到成都大学请来了专门研究果木的郑教授实地考察论证,并常年负责电话指导培植、施肥等。目前,虽李树很矮,但已白花漫山,果实累累。
  今年开春以来,盐津全县为学习黄德府精神而到李子园参观者络绎不绝。
  笔者有幸于3月30日游“德府路”,听黄德府老先生讲述他的群众致富梦,是夜难眠,其人其事,萦绕于心,缠缠绵绵,欲罢不能。因此写下了以上文字。
  


盐津县委宣传部
电话:0870-3035902 传真:0870-3035905
EMAIL(投稿邮箱):yjxcb@vip.163.com
滇ICP备05006878号
云南网警备案信息网上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