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近大鼓位置竖有一幅长幡,标有“国泰民安”等吉祥语,大鼓与龙头、龙尾之间,皆竖有标记本村、颜色不一的百足旗或三角旗。
各式各样的百足旗
龙舟上悬挂的百足旗
又名蜈蚣旗
是广府龙舟文化中具有特色的旗帜
百足旗造型独特,旗面多为白底,边缘由多个红色三角形组成锯齿状,整体形似蜈蚣,插在龙舟上极具视觉冲击力,能为龙舟增添灵动、威武的美感,使龙舟在江河上行驶时更显壮观,增强龙舟活动的观赏性。
蜈蚣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生命力顽强、能驱邪避害的象征,百足旗取其形,有祈求龙舟平安顺遂、驱邪纳福、保佑村民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等美好寓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长条形旗帜以青竹为杆、白绢为底,中央朱砂绘就的"红日"实为太阳图腾,象征"日出而作"的农耕节律。潮汕地区同源的"铜锣旗"更在旗杆保留竹叶装饰,完整保留着"竹报平安"的古俗。按照村中口口相传的说法,这面旗帜的图案早在明朝就已经确定了。
而在福建漳州的龙船长幡
也与广州的这类百足旗十分相似
福建漳州龙船的长幡
百足旗是广府地区龙舟文化的
重要标识之一
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传统和文化特色
是村落文化传承的具象化表达
通过代代相传,凝聚着村民
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村落可能对百足旗的具体寓意和用法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总体上都与龙舟文化所蕴含的祈福、团结、传承等内涵紧密相关。
以新造村为例,新造各村龙舟上的百足旗也各具特色,旗子颜色按龙船上安放的保护神而定,如礼园黎氏各坊为红色,代表安放的是关帝;曾边村是黑色,代表供奉北帝;练溪村是白色,代表供奉观音为首的三圣公(三圣即“观音”“金花”“华光”)。
龙船景
龙船景是各地有龙舟的乡村按当地自然地域、潮汐而约定俗成在某月某日进行龙舟竞赛或相互探访。龙舟聚集的地方,则谓之为“景”,“招景”和“趁景”两大部分合称“龙船景”,是整个龙舟活动的最核心内容,主办方邀请兄弟村来访,称为“招景”;受邀到别的乡村拜会,则称为“趁景”。
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番禺地区,无论沙田或民田,总有河涌贯连。番禺的河涌多为几个大小水系串联,如东江水系,涉及增城、东莞、黄埔鱼珠以及番禺的石楼、新造、化龙、大石;西江水系则涉及顺德、南海、佛山和番禺的沙湾、市桥、石碁、沙头等。再细分些就有:市桥水系、沙湾水系、石碁的官桥涌;新造水系涉及化龙、南村;大石水系又涉及南村、新造、化龙等地。
各地域都会选择一个水面开阔、河涌宽直、岸线视野宽广的地方作为景区。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十,各村龙舟相互往来探访。这些龙船景有会景,即友好乡村龙船相聚交流,争艳斗丽;有竞渡景,即竞赛夺锦。
接龙膥
在很多地方,龙舟都是以雄性身份出现,以示雄壮威武,而新桥村自古就有一雌(乸)一雄(公)两条龙舟,如今无论龙舟如何更换,仍旧会保持一雌一雄。村民们认为,这两条“龙”会孵生出龙蛋,即“龙膥”,(cūn,粤语读音同“春”,指蛋,卵的意思)这些“龙膥”能够带给人们好运与福气。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新桥村圣母庙前都会“散龙膥”。当天,由圣母庙的工作人员购买“三华李”作“龙膥”,准时在上午11点由圣母庙屋顶散落(先庙内后庙外)。由于三华李是多数人喜爱的水果,且外形大小都像古村民想象中的“龙膥”,所以一直以来就由它替代“龙膥”的角色。
村民们则早早地守候在圣母庙旁
手持雨伞、帽子等工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