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的狗狗平時乖巧安靜,出門卻像換了一隻狗不停暴衝、吠叫,甚至對其他人或寵物出現攻擊行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寵物部落》專訪到Hallopet訓練中心寵物訓練師Ethan老師,深入剖析狗狗出門失控的行為根源,並分享實用的3階段訓練策略,幫助你有效改善愛犬的出門焦慮與攻擊傾向。

狗狗外出失控的6大關鍵原因

1.「安全區」邊界瓦解

狗狗平時生活的家屬於「熟悉領域」,常處於放鬆狀態﹔然而,一抵達戶外這個「陌生場域」,就容易觸發「領地保護反射」模式,變得緊張、戒備。

2.恐懼驅動型攻擊

狗狗約60%的攻擊案例,都與陌生人「直視+快速靠近」有關。例如:路人突然伸手摸狗狗的頭,狗狗為了自保可能觸發防衛性咬合。

3.缺少社會化訓練

若狗狗從小沒有進行社會化訓練,就容易將路人「舉手」等日常動作,誤判為威脅動作。

4.牽繩限制活動

狗狗受牽繩限制,被迫面對不熟悉的人事物,導致焦慮升高,才會選擇先下手為強。

5.腎上腺素飆升

狗狗出門的新鮮刺激,可能讓牠短時間進入「高強度攻擊模式」,情緒一觸即發。

6.犬隻間費洛蒙交互影響

當一隻狗進入警戒狀態,其釋放的費洛蒙就可能影響附近的狗狗,造成集體警戒狀態。

狗狗外出訓練3階段實戰指引

階段一:居家脫敏訓練

•每日播放人潮環境音,並同步給予高價值零食。

•邀請陌生人進屋前先拋灑零食,建立陌生人的正面連結。

階段二:戶外漸進挑戰

•初階:清晨帶至較無人的公園,與人事物保持約5公尺的社交距離。

•進階:帶到商圈外圍觀察,並搭配安定背心及噴霧紓壓。

階段三:攻擊前兆攔截

•注意壓力訊號如尾巴僵直、耳朵後貼,一旦出現就橫移擋住視線,並以零食轉移注意力。

•若已經出現低吼,立即用特殊口令打斷行為鏈。

訓練師提醒

80%有攻擊行為的狗狗,在事發前都曾發出壓力訊號,如舔鼻、打哈欠等,及早覺察這些細微反應,就是預防衝突的第一步!

圖/寵物部落

編按:本專欄專家所回答之問題正確性可能關乎到每一隻寵物的狀態、品種跟生長環境不同而有所異動,對於部分飼主來說專欄解答可能有限,若您發現自家毛小孩的狀況特殊,請諮詢專業寵物訓練師或獸醫進行進一步的了解。

本專欄受訪者「HalloPet行為訓練中心-訓練師Ethan」,Hallo Pet精緻沙龍、 行為訓練中心寵物訓練師,有任何關於毛小孩的問題都可以私訊詢問。IG:https://www.instagram.com/ethan_t_pet/

推薦新聞

鬥牛犬愛洗澡 下車秒衝美容院自動就位

柴柴筋骨超軟Q 媽驚呆:我是養到喵?

如何獲得食物視角的狗勾?1招教你拍出 成品萌翻

超委屈!媽出國完回到家 狗狗怒瞪:在外面玩幾隻狗?

貓貓突然叫「媽媽」 主人傻眼:蛤?!

毛學堂

飼主

行為教養

訓犬

咬人

社會化

狗狗

#毛學堂

網傳「用濾網套貓咪」剪指甲變好乖?專家一語點破:那不是乖是怕

跟貓咪玩雷射筆隨便揮一揮就結束了?專家搖頭:「少這一步」越玩越焦慮

狗狗整天在家把衛生紙咬得稀巴爛?專家教「3步驟矯正」三周改掉壞習慣

←上一篇

超音波驚見「毛小孩分身」孕媽嚇一跳:寶寶竟長得跟我家狗一模一樣?

下一篇→

給邊牧買羊當同伴「期待牠血脈覺醒失敗」 網風向一面倒:蠢的是飼主不是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