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被称为中国娱乐的国粹,在炎热夏天的树荫下,街头巷口大多都能见到一摊摊搓麻将的人。纸牌、麻将在清末民初时期更受欢迎。胡适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麻将》,说中国当时每天至少开100万桌麻将,每天中国人浪费400万小时,麻将是中国的四大害,甚至是明末清亡的祸首。梁启超则有不同意见,他有理有据地把麻将和救国结合起来:“麻将不能不打,要救国一定要打麻将。”虽说有玩笑成分,但从此可以看出麻将对国人的影响之深。

麻将,它是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发展、演变而来的。而马吊牌、纸牌等娱乐游戏,又都与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博戏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很难说清。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远在古代周朝初,传说年幼的周成王在宫庭中与弟弟叔虞就曾玩一种“削桐叶为圭”的游戏。那时尚未发明纸张,故以树叶为玩具。唐宋时期,中国的祖先发明了一种纸牌,既可游戏,亦可赌博,因为牌是长条状,似叶子,所以称为“叶子戏”。唐代叶子戏的具体玩法已经失传,但根据古书画的记载,应该类似于升官图,需要用到骰子。

麻将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但是起源却有多个版本。其中有指相传有个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宁波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学界关于麻将起源于宁波的观点,旁证之一是麻将本叫“麻雀”,而宁波话麻雀正读做“麻将”。这是很有意思、很有说服力的证据。雀读作将,如同脚读作将,宁波话瘸子叫拐将、吃剩的饭菜叫碗将、水缸底下的残余物叫水缸将、挑剩的东西叫挑落将、北仑有个地名叫中岭将,“将”都是“脚”的音变。这说明麻雀叫麻将,既是宁波话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变之理。同事麻将在日本被称为麻雀将,宁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进一步佐证了麻将起源于宁波。

另一方面,亦有是指麻将本是江苏太仓的“护粮牌”。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束绳串起来的雀鸟,所以“一索”的图案以鸟代表,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此外“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除此还有“吃”、“杠”等术语也与捕鸟有关。那么为何又叫“麻将”呢?在太仓地方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也就叫成打麻将了。这个是我最喜欢的说法,来源属于各方传说,有些有文献记载,但目前没有统一定论,真实性无从考证。

展开全文

第三种说法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船上没有什么娱乐用的设备,船上的将士只能以投掷骰子赌博作为消遣。但是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厌倦了,经常有将士想家,甚至有试图谋反的,郑和杀了他们,为了稳定军心,郑和发明了一种娱乐工具。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分别刻了1-9“条”,然后又以船上装淡水桶的数量,分别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又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然后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然后根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第四种说法的可信度较高,清朝时,有个名为陈鱼门的宁波人,在同治三年(1846)把纸牌改为竹骨材质,继承碰和牌中的万、索、筒,一共一百零八张,改“红花”为绿色的“发”,把“白花”改为“白板”,“老千”改为“红中”,命名为“三箭”,每样四张。同时增加东 、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每样也是四张。由此形成当时流行的一百三十六张一副的麻将牌。陈鱼门整合、改造后的麻将是对前代的博戏的继承和发展,打法也由繁到简,一经问世,便盛行大江南北。

多种说法多种多样,不过麻将这种东西肯定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发明出来的,正是经过一代代的改良和发展,才会形成麻将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