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况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就是胃的问题。对,胃酸反流这个事儿,说起来离嗓子远得很,但其实关系大得吓人。

晚上睡觉时,如果胃酸反流到食管,没控制住,就会有一部分“顺着气道上来”,刺激咽部和喉部黏膜。

黏膜一受刺激,就启动防御机制,开始大量分泌黏液来包裹这些“敌人”,这就是“痰”。

问题是这些痰不是肺那边来的,不是支气管里咳出来的,而是咽喉部自己造出来的“保护膜”,目的本来是防止酸性物质灼伤组织,结果变成了“喉咙卡东西”的感觉。

有研究指出,慢性胃食管反流患者中,有超过50%的人会出现“喉源性症状”,而这些人最常说的就是“早上起来老有痰”“说话老清嗓子”“一咳就想吐”。

美国耳鼻喉协会就提醒过,这类人去耳鼻喉科看一圈没用,真正该看的其实是消化内科。

而且这类人往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晚上睡前吃东西,吃得晚、吃得饱,喜欢甜食、辛辣、油腻,吃完倒头就睡,这一套下来,胃食管反流就像闹钟一样精准来袭。

还有人以为自己吃了夜宵、嘴巴苦,是上火,结果天天喝凉茶,喝着喝着胃更弱,反流更严重,痰也就越来越多。

再有一个原因藏得更深,是“鼻涕倒流”。

不是开玩笑,鼻子出问题也会导致嗓子总有痰。

正常人打喷嚏、擤鼻子,鼻涕是往外流的,但有些人鼻腔结构特殊,或者有慢性鼻窦炎、鼻甲肥大等情况,鼻腔的分泌物往后流,直接进入咽部,这就叫“后鼻滴漏”。

这些鼻涕混着黏液和炎性细胞,一路流到咽喉处,卡在那儿,人就老感觉嗓子有东西要咳,要清,要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过一项观察,发现70%以上的慢性咽炎患者,实际都有不同程度的鼻部问题。

特别是那种过敏性鼻炎患者,晨起清嗓特别频繁,还老是反复咳,有时候吃了一堆止咳药没用,其实根本不是支气管问题,是鼻涕倒流了,得用抗过敏的药物或者鼻喷激素才行。

还有人天天用嘴呼吸,不知不觉中把咽部暴露在干燥空气中,加上倒流鼻涕刺激,越弄越严重。

而一个最易被忽视的原因,便是“喝水不当”。这听着像笑话,但是真有医生指出来这事儿的时候,很多人一脸懵。

不是说多喝水有好处吗?怎么还喝出问题?问题出在“怎么喝”和“喝啥”。

太多人习惯喝“花样水”——胖大海泡的、菊花茶、凉茶、蜂蜜水、柠檬水,甚至加醋水。

觉得这样清热润喉,其实很多都刺激性挺强,尤其是胃弱的人,一杯下去,胃酸反而被“唤醒”,反酸开始了。

还有人觉得喝得越冷越解渴,早上起来一杯冰柠檬水,觉得特别提神,其实咽喉黏膜在低温刺激下会短暂“瘫痪”,分泌功能紊乱,黏液分泌减少一会儿后反而反弹,痰液堆积更明显。

还有那种人一天到晚抱着保温杯,一直在喝,喝得频率太高,反而冲淡了口腔唾液,咽喉湿度变不稳定,身体以为“干了”,于是加班加点分泌“保护性痰液”。

北京协和医院有一份数据追踪指出,日均喝水量超过3500ml、但摄入主要是茶饮或含酸性成分饮品的人,出现“咽部异物感”和“慢性咳痰”症状的概率,比普通人群高了约27%。

看着喝的是健康水,实际上刺激的是整个咽喉防御系统。

有人说是不是咽喉炎就能解释一切?医生说,不是。

真正的咽喉炎是咽喉黏膜持续性充血、炎性细胞浸润,会有干、痒、灼烧感,严重的才会有痰。

但很多人所谓的“咽炎”,其实不是感染,是功能性障碍,是黏膜受到反复刺激、过度防御的结果。

这类人去查,喉镜往往看不到明显红肿,顶多是黏膜有点厚、分泌物多,可一问症状,痰多得不得了,咳不出来、吐不干净,就是这个“功能紊乱”在作怪。

所以痰不是敌人,它是身体“派出来的守卫”。

但问题在于,它出现的地方错了,出来的时机也不对。

真正要解决的,是找出是哪条路出问题了,是胃把酸喷上来了,是鼻子往后漏了,还是喝水方式错了,让黏膜老在过劳。

含片是暂时管住症状,但根没除,痰总在。

假如一个人一天到晚嗓子有痰,但咽喉镜、鼻镜、胃镜都查不出太明显的病变,这种“找不到病因”的情况该咋处理?难道真要靠一辈子含片、润喉糖来对付?

其实现在医学上有一种新的诊断思路,叫“神经源性咽喉异物感综合征”,是把这些“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人群,归类到神经调节障碍里。

核心意思就是,可能不是黏膜的问题,而是控制咽部感觉的神经过于敏感。

简单说,嗓子没病,神经太激动,风吹草动都要报警,哪怕只有一点点分泌物,身体也感觉“嗓子卡着东西”。

国外现在用“低剂量抗抑郁药+行为治疗”的方式来处理这种情况,效果比一味喷药强很多。

这提醒大家,不是所有不适都能用消炎药解决,有些“有痰感”其实是神经“太紧张”,解决方法不是润喉,而是放松中枢。

身体不是机器,不是哪里卡住就拧个螺丝,而是一个系统一环扣一环。

老有痰,不一定是咽喉病,也可能是身体别的地方在用“痰”当信号灯。

要听得懂身体的暗号,才不会被假象牵着鼻子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陈彩霞.心理护理模式对慢性咽喉炎患者治疗依从性、舒适度的促进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4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